(四)已采取的建设举措 1.产业学院建设紧扣产业发展趋势调研岗位需求 经过为期两年的企业走访调研及意向合作初步签署,产业学院的重点调研内容包括相关产业背景分析与发展;相关产业人才需求数据与分析;高校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议;科技成果及商业成果转换;搭建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着重将服务产业成果、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商业成果。产业学院瞄准产业需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支持和推动产业发展作为行动起点,面向东莞市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现代产业规划和布局,依托自身优势专业,整合产业学院合作企业的各类资源,建设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专业,真正实现了“通过产业学院把生产链和专业群结合在一起”。通过强化跨界融合,依托产业学院平台,整合专业之间、校企之间的人财物等资源,实施专业融合和融通,强化产业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适应度和满意度。同时,产业学院围绕松山湖产业园区确定的三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高端现代服务业,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格,着力打造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建设理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共建机制和项目牵引、系统推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模式。①首先,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内容和要求,按照顶岗实习、实训实习等不同需求,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改革,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工学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②其次,通过探索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③第三,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机制,探索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实训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增强办学装备水平与基础能力。在东莞市政府推动下,经济与管理学院产业学院探索并凝练出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的多方合作办学模式和多元融合性专业群发展模式,其主要的建设路径和发展经验也清晰可见。通过构建人才培养平台、调研产业需求,构建产业链岗位能力画像,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提高符合产业需求发展的专业群能力。产业学院旨在研究创新经管类数智化课程内容,建设数字企业管理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创建典型案例资源,打造金课,共同研发建成智慧经管类课程体系。 2.已初步建成与岗位要求深度融合的课程内容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自我校建校伊始,学院多个专业成为广东省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成为广东省示范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及广东省“十二五”期间高职重点建设专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成为省品牌专业及一流高水平专业,两个专业成为广东省专本协同育人试点项目(与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与深圳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东大正保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力和办学投入居于省内前列。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五个专业经过十一年的建设,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双创融合”的建设理念,瞄准现代高端信息服务产业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以工商企业管理、大数据与会计、金融管理与服务、政府采购管理为核心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与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多家政府部门、几十家企业乃至东莞市多家孵化器等等建立了广泛而深度的合作。 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的课程既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也是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产业学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必须从课程入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产业学院已经开发了一批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通过产业学院,将工作岗位最前沿的技术、标准、工艺等及时融入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内容与岗位发展要求相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对接国际企业标准,协同进行岗位调研,分析岗位知识、技能、素养结构,构建岗位能力模型,形成课程开发机制,动态开发了几十个模块课程,将最新1+X证书、最新企业流程、企业规范直接引入教学体系。通过技术+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教育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专业共建服务平台,将在线课程开发、在线课程教学、混合教学\翻转教学、 MOOC\ SPOC等导入传统课堂,从人培、招生,开班、师资、课程、评价、实习、就业等方面为学生培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支持。 工商企业管理、大数据与会计、金融管理与服务、政府采购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五大专业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导的“宽口径、模块式、特色化”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经管学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建成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并编写50多门课程教学标准。结合项目开发成果,开发了《会计电算化》《金融管理服务》《政府采购基础》等10多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公开出版多部专业教材,参见了1个国家级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了1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大学生校内实践基地2项、省双师培训基地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3项。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突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1年至今,经济与管理学院基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1000多名经管类专业人才。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达50多项。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专业对口率逐年增长到70%以上。 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已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推进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课程、立体化新型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社会认可度高、共享范围为广、应用效果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专业教学资源库、“金课”和示范教材。 资源库和精品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构建逻辑,以特色课程为轴心,资源内容与会计行业标准、企业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特色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密切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图3产业学院教学资源库建设 3.实践教学紧密依托合作企业 产业学院依托充分发挥成员企业资源优势,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实训资源共建共享。一是优化实训环境,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产业学院持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实践教学沟通机制,实践教学监督考核机制,不断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从而促进企业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序状态。二是以行业需求为指导,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与优质企业合作,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产业学院已经建立了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化会计、大学生超市等生产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平台,校内拥有专业实训室16间,总占地面积达3000平米以上。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项中屡创佳绩。产业学院的课程真正做到“引企入教”,仿真企业数智化智能场景,借鉴产业前沿商业创新模式、信息技术应用、生产流程创新,融合于经管类最新智能教学系统和教育领域的成果建设,将前沿的ERP技术、共享作业、影像扫描与安全、OCR识别、电子档案、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等融入学生课堂,创新经济与管理的应用与完善,将内容、方法、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经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4.人才培养评价多维综合 产业学院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多维评价体系。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多样,包括现代学徒制、企业定向培养班等,产业学院结合实际教学与生产实践,依据教育教学本质、国家教育政策、人才培养标准等,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全方位针对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成效、教学管理等要素,围绕“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开展综合性常态化的共同考核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多维评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评价主体上,实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增加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比重,加大学生自评、互评力度;重视企业主体评价,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和学校的教学目标相融合,将企业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结果纳入学生最终的学业评价结果中。 图4产业学院教学培养质量管理模式
5.师资交流双向互通 高水平教师是职业院校的核心资源。产业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通过内培外引、互融互通的方式,实现师资的校企双向交流, 建设校企混编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共同对课程进行设计,补足学校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短板,实现课堂知识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促进了产业学院师资队伍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在校内教师、校外师傅组成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引导下,不断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职业认知、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了一批“理论精、技能强”的高素质、宽口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遵循“不求为所有,但求为所用”的原则,利用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科技研发等人才柔性引进方式,引进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来校工作,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院校给企业技术骨干配备教学辅助教师,确保企业人员教学的顺利完成。另外,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明确兼职教师的管理主体,明确教师的薪资待遇标准,搭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资源库等。 产业学院已经建成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根据学校专业教学安排,引入企事业单位一线职业经理人或行业名师开展主题性培训,已与相关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提供适合院校教师研修的经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学历提升、1+X证书、信息技术融合和科研创新等多种类型研修课程。提供企业教师实践岗位及标杆企业锻炼考察。 在师资团队中,“双师型”素质教师90%以上,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多名,在区域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2人,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9人,教师个人参加省级以上大赛多人次获奖,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获奖100多人次以上,联合申报课题50多项。 图5双向互聘机制,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6.打造一批实习实训重点基地 学校和园区联结组建产业学院的模式,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园区、学校、企业、行业一体化协同教育运行机制。充分利用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的产业与地域优势,将企业嵌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平台,同时也为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并最终形成学校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集群式对接,学校与园区经济发展的联动聚合效应。合作企业先后在校内建立1个社会服务中心、4个学生工作室,与多家松山湖服务企业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在顶岗实习方面,引入产业资源,积极打造高水平的校外实训基地,将专业理论与实时动态的业务分析结合起来。 以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为载体,联合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多元办学主体的新型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教学计划中安排实习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学年,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30%。统筹各类优质资源,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和真实项目,打造5个左右集产、学、研、转、创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教融合重点基地。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专业实训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日趋完善。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保障了产教深度融合平台的有效运转。先后组建创新创业项目团队5个,多次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学生注册成立创业公司6个,累计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三十多万元。 同时,借助产业学院这一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构建了经管专业群的真实岗位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专业创新工作室、众创空间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场所。同时,通过技术搭建了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平台,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自主开发的实训中心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实训中心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新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金融、会计、政府采购、企业管理六大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实训场所规模由1200平方米增加到34000平方米,实训工位数由200多个增加到800多个,大幅度改善过去实训教学场所不足的状况。 7.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与其他第三方机构合作构建 围绕东莞地方特色产业和学校优势专业,持续与地方政府、松山湖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现代产业学院内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联合开展应用课题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服务,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推动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政府部门是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推动者,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离不开各级政府不同程度的参与、统筹与规划。市政府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加强顶层设计与宏观统筹,根据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结合,出台相应政策和规定,指引着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了产业学院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在东莞市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下,以开放、共治、共建和共享为目标,以产业学院为载体,集聚整合职业院校内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序有效嵌入多方资源,使得多方资源要素在产业学院的组织平台上集聚和融合,共同形成育人合力,促进资源的集成共享与优化配置,实现不同资源的整合提升。 行业组织是联结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密切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东莞市政府着力培育和大力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建立行业组织参与产业学院的工作机制。政府赋权行业组织,把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的职能交给行业组织,赋予行业组织部分权力,完善行业组织相关建设规章制度,极大地激发了行业组织参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热情。例如,行业组织能够联合产业学院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根据企业提出的用人标准,行业组织与产业学院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纽带作用,由行业组织牵头会员单位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毕业的学生由行业组织内的会员单位共同承担接受任务,从而保证人才需求的持续性,也避免了由于个别企业经营变动带来的不能履约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