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

2023-05-15

一、基本情况

产业学院全称

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

挂牌成立时间

(2021年2月6日)

独立设置

○是 ○√否

办学场所

R学校内部 R企业内部 □产业园区 □其他独立办学场所

共同参与的

管理机构


依托的二级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共建专业点及

年招生规模

共建专业点名称(限填5个)

专业

代码

年招生规模

省级以上重点专业立项情况

1

工商企业管理

530601

60

省示范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2专本协同试点专业、第一批、第二批1+X证书试点专业、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专业

2

大数据与会计

530302

30

省品牌专业、一流高水平专业、3+2专本协同试点专业、第一批、第二批1+X证书试点专业、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专业

3

金融管理与服务

530201

10(预计)

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专业

4

政府采购管理

530103

20(预计)

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专业

5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

540106

30(预计)

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专业

合作单位名称及产业类型

合作单位名称(限填5个)

合作单位性质

1

东莞市三航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

产业园区

2

东市三赢企业服务集团

企业

3

松山湖管委会

地方政府


中国民生银行东莞分行

其他

4

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

企业

项目负责人

基本

情况

姓名

贺茉莉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党政

职务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硕士

专业

职称

讲师

工作年限

14

办公电话

0769-

23306078

产业学院职务

副院长

主要职责

在二级学院书记、院长的领导下,并对其负责,履行教学、科研、教师管理工作职责。

1.协助本学院院长组织编制本学院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规划方案;

2.协助本学院院长组织制定所属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包括实践教学)、教材建设计划并负责实施;

3.组织编写所属各专业教材、讲义、题库、实验实习指导书等教学资料,提出教材订购计划;

4.负责本学院教学的常规管理工作。收集、审订教学计划;

5.组织教研室开展活动,协同教务处进行教学检查评估;

6.对课堂、自习及考试纪律进行监控督促,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科研成果展、学生技能大赛等主题活动,加强教风、学风、班风建设;

7.组织建好教师教学业务档案,做好教师业务考核;

8.负责企业方、产业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之间沟通和协调工作;

9.负责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10.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工作经历

2007.07-2011.07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会计系 专任教师、教研室主任

2011.08-2021.08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专任教师 会计专业负责人

2021.08-至今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校企合作经历

1.2016.08-至今 担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服务实训中心教师

2.2015.06-至今 作为联系人,对接包括东莞市农业农村局、东莞市财政局在内的近百家不同单位承接绩效评价、内部控制、员工培训等相关工作

3.2019.06-至今 作为负责人,与不同1+X证书组织单位对接,筹办我校会计专业的1+X考点设置和考试任务

4.2020.02-至今 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系人之一,对接韶关不同镇、村,助力当地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

5.2021.08-2021.09 作为负责人,联系东莞市财政局,完成东莞市财政局2021年度东莞市初级会计师考试职称工作

6.2020.09-至今 作为负责人,完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共享实训中心建设工作,对接不同公司完成中心的硬件和软件安装、培训、更新、验收等相关工作

产业

学院教师基本情况


教师总人数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企业教师数

学校教师数

具有企业背景的学校教师数

教师数

16

1

6

3


6

10

10

占总人数比例

100%

6.25%

37.5%

18.75%


37.5%

62.5%

62.5%

产业

学院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在校生总数

其中:现代学徒制学生数

其中:订单培养学生数

与主要合作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学生数

与主要合作单位开展订单培养学生数

人数(人)

83

83


83


占总人数比例

100%

100%


100%


产业学院专任教师简表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学校教师

/企业教师

职称

职务

承担教学/

管理任务

1

陈柏林

1979.02

学校教师

讲师

书记

承担管理任务

2

周虹

1968.06

学校教师

教授

院长

承担管理任务

3

张文利

1981.06

学校教师

副教授

副院长

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

4

贺茉莉

1981.08

学校教师

讲师

副院长

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

5

肖曾艳

1980.05

学校教师

副教授


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

6

何翰伟

1982.03

学校教师

讲师


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

7

袁明智

1975.06

学校教师

副教授


讲师

8

周经纬

1976.03

学校教师

副教授


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

9

葛新旗

1981.11

学校教师

副教授


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

10

蒋健

1976.08

学校教师

副教授


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

11

卢文华

1965.03

企业教师


事务所所长、注册会计师

承担教学任务

12

石雯静

1977.05

企业教师

高级会计师

副总经理

承担教学任务

13

魏坤平

1976.03

企业教师


执行院长

承担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

14

王宏强

1976.08

企业教师


事务所所长、注册会计师

承担教学任务

15

王艳丽

1965.02

企业教师


总经理

承担教学任务

16

陆艳萍

1986.06

企业教师


总经理

承担教学任务

二、组建背景与发展定位

(一)组建背景

建设产业学院作为国家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广东,起步较早。截至2020年9月,广东本科高校已建有134个产业学院,立项52个省级产业学院建设项目;不少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针对行业需求和重点领域建设产业学院,体现了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积极为本地、本区域建设提供高级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使命担当。

在教育厅、工信厅2020年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通知中,提出“经过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来看,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所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应适时设立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整合学校、政府以及本土一流企业的优质资源,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有高端现代服务需求的客户,借助产教融合做到专业、企业与产业“同频共振”,助力大湾区产业升级转型。

1.东莞高端服务业需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提供有力支撑

东莞市是全球制造中心,先进制造业与高端现代服务业融合让不少本土企业走出国门,投身先进制造业及引入境内外投资人或有上市的计划,同时也让不少从事信息技术、科技研发等高技术含量企业落户东莞。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强烈需求。据调查,东莞近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含分所)中,大多数从事年审、验资、参与专项审计等传统业务,真正能满足有高端现代服务需求的客户的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屈指可数。产业学院能够打破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低位对接的僵局,更加充分地反映企业人才需求,增强企业深度参与的内在动力,从而助力职业学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2.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广东自贸片区建设给东莞带来新机遇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赋予广东、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再创新优势、铸就新辉煌。深圳作为我国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道路上引领、辐射包括东莞在内的周边城市。同时,毗邻前海自贸区和南沙自贸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为东莞提供了现代服务业相关金融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制度创新的广东自贸片区样本。

3.国家产教融合政策为产业学院设立奠定坚实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教育综合改革,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在国家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政策的沃土下,以企业为重要教育主体的产业学院破土而出,迅速发展。

(二)发展定位

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坚持以现代服务业产业为第一要素,依托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而成,包含工商企业管理、大数据与会计、金融管理与服务、政府采购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五个专业,与松山湖区政府、会计、管理行业协会、多家孵化器以及众多企业和单位主体单位紧密合作,融合资金、专业、平台、基地、人才等多方资源,立足东莞、面向大湾区服务行业输送毕业即就业的专业人才,满足东莞智能制造业衍生的高端服务业人才需求。计划年招生规模200人,培养学生高端服务业需要的现代金融、智能管理、酒店运营、招投标服务、智能财税等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提升产业学院、专业及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学校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吸引力,在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东莞特色,全国样板

三、建设基础

(一)产业学院简介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是依托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而成,于202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包含工商企业管理、大数据与会计、金融管理与服务、政府采购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五个专业。

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目前拥有16名教师,其中企业兼职教师6名,高级职称8名,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高级会计师、经济师等多种复合型人才,所有在校教师均拥有行业企业经验,为产业学院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学院目前已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60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在校学生23名和已毕业学生26名,均采用广东省现代学徒制的合作培养方式。

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是在经济与管理学院东职社会服务中心和东职财经服务中心发展基础上建设而成。两个中心已正式运营5年,先后为政府、行业企业和机构开展社会培训、提供专业技术与咨询近百项,服务人次近千人,社会培训到款额876万元;开展横向课题158项,到账经费共760万元,服务东莞企事业单位近千家、涉及财政资金数亿元,社会服务典型案例在省财经类专业教指委年会及研讨会进行多次分享交流,发挥了专业示范引领的积极作用。

产业学院成立至今,已初步形成规范的校企合作机制、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良好的运营管理团队和适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


(二)合作单位简况

合作单位一名称

东莞市三航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

法人代表

王强

联系人

魏坤平

单位性质

民办非企业

联系人职务

执行院长

主管单位

东莞市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

联系人电话

13822222621

已接受共建专业点实习学生数(人)

0

已接受共建专业点毕业生就业数(人)

0

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数(人)

0

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学生数(人)

0

已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数(人)

0

已捐赠和准捐赠设备值(万元)

0

简况(着重说明合作单位的行业地位、具备的资质和条件、经营状况、校企合作经历等)

东莞市三航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三航研究院”)是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相关资源于2017年2月注册成立的广东省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位于松山湖高新区,是“东莞市知识产权协同创新平台(军民融合)”、“东莞市西北工业大学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单位,于2021年融获“履行国防勤务单位”、“东莞市示范型科技服务机构”称号。三航研究院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国防特色高校为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上游、三航研究院为中下游,开展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中试、企业孵化和创新服务;同时,发挥湾区产业资源和民营资本优势,发起成立“三航国鼎科创股权投资基金”,探索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双向转化模式,并推动产业化项目进入资本市场。

在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方面:三航研究院积极引进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聚集科学家人才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形成自主创新孵化体系及运营模式。引进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人才队伍40余人,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特色人才2人,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占比70%以上,联合培养本硕博人才20余人。院企联合共建超快激光实验室、石墨烯产业技术中心、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购置研发仪器设备原值达370万元,累计开展项目课题18项,获得纵向/横向项目经费约2000万元,拥有有效专利64件(其中发明专利34件),实施发明专利转让10件,发表科研论文37篇(其中SCI/EI收录29篇),获得中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大赛(军民融合)优胜奖1项,松山湖社会组织三等奖2项。

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方面:与市军融办建立智库咨询合作关系,完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军民融合“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东莞市先进技术成果推荐目录等多个咨询课题。建有“重点招商产业项目评估中心”,累计为镇街完成招商项目咨询超过150次。于2021年7月1日成功获批备案“三航国鼎科创股权投资基金”,已完成首期基金规模1亿元,重点聚焦电子对抗、光电信息等军民融合领域项目股权投资。建有东莞市级“三航军民融合孵化器”,运营空间1万余平,累计创办孵化企业20余家,获得投资企业10家,获得行业技术创新奖1家,其中“广东金钻电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作为三航研究院引进首家上市培育平台公司,与海能、台铃、金钻等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企业服务和行业交流方面:三航研究院积极为东莞优势民营企业、“民参军”企业搭建军地交流合作桥梁,为慕思、生益、国立、91676部队、91154部队、第4801工厂等400余家军地单位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军工咨询、需求对接、展览论坛、企业孵化与投融资对接等企业服务。为东莞民营企业提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品或物资采购咨询渠道,参与编制《东莞市先进技术成果推广目录》,对接中关村新兴领域专题赛合作资源,发布军工单位技术需求和成果转化项目对接200项。承办组织或参加2017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科技军民融合展览”、2017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和深度发展高峰论坛、2018广东省军民融合成果展、2018松山湖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论坛、2020东莞市先进技术成果对接会等行业交流活动。发起成立广东省先进技术转化应用联盟、东莞市投资促进协会、东莞市先进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畴)等行业联盟机构,为东莞产业聚集和行业发展提供交流平台。

三航研究院将继续发挥“三航”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服务东莞地区经济社会需要,促进东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合作单位二名称

三赢企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王宏强

联系人

戴惠玲

单位性质

民营

联系人职务

培训经理

主管单位


联系人电话

13925762192

已接受共建专业点实习学生数(人)


已接受共建专业点毕业生就业数(人)


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数(人)

60

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学生数(人)


已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数(人)

1

已捐赠和准捐赠设备值(万元)


简况(着重说明合作单位的行业地位、具备的资质和条件、经营状况、校企合作经历等)

三赢公司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专注为中小公司提供一站式财税服务,总部设在东莞市东城街道旗峰路288号新世纪大厦六楼(国贸民盈中心旁)。2019年发起成立东莞市代理记账行业协会,荣幸被选为会长单位,公司董事长被选为东莞市代理记账协会会长。具备代理记账、税务师,会计师等资质,并于今年7月份被评为信用评级AAA级企业。

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稳步增长、收益增加。2020年,旗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总计1150.72万元,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原因,同2019年相比下降了3%。

从2007年公司成立开始由一年几十万的营业额到2020年一年能够达到1000多万的营业额,公司总体的经济情况都体现了稳步提升,平均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12%。

三赢公司服务集团在2018年还成立了广东校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帮助高等院校会计类毕业生丰富会计实操技能,协助高等院校会计类毕业生找到工作。广东校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是与高校合作,合作的高校有东莞市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公司也在和湖南财工职业技术学院及广州松田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企合作,主要是学生招聘及技能培养方面。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快速上岗。

合作单位三名称

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蔡理强

联系人

田久学

单位性质

企业

联系人职务

助理总裁

主管单位


联系人电话

133520076663

已接受共建专业点实习学生数(人)


已接受共建专业点毕业生就业数(人)


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数(人)

49(26人已毕业)

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学生数(人)


已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数(人)

1

已捐赠和准捐赠设备值(万元)


简况(着重说明合作单位的行业地位、具备的资质和条件、经营状况、校企合作经历等)

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企业服务,是财会院校或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伙伴。

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简称“正保网中网”(www.netinnet.cn),成立于2005年。正保网中网深耕财会教育16年,专注为院校提供集产品研发、赛事支持、师资培训、课程设计、专业共建等一体化的财经教育解决方案,自主研发财会教育类产品近300项,客户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服务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等超3000所院校客户。正保网中网与全国院校深度共建近百个产教融合基地及承建超过1000家合作院校实训室,拥有多个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典型案例及成果,并连续8年作为全国职业院校高职会计技能大赛技术支持单位,获“金桥奖”、“全国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企业”、“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案例”等近百个全国及地区奖项。

网中网是正保旗下的子品牌公司,正保远程教育多年来一直提供会计、税务、审计、管理咨询等各领域,为全国31个省市地区提供会计继续教育服务;依托旗下正保安盛、正保远见等品牌,通过财税咨询、管理咨询、代理服务、企业内训等方式,累计直接服务企业客户超过472万家;建立100多家“正保财务云共享中心”产教融合基地,把财税服务及咨询顾问业务引入院校。正保每年300多万的学员中,大部分在企业一线从事财会实务工作,累计拥有超过10万的财务骨干或财务机构负责人资源,其中,1443名财务骨干或财务机构负责人在正保开放课堂中开课,累计学员1798728人,提供367667科次的教学内容。正保还拥有强大的专家咨询团队和师资团队,组建了超过2000人的会计实务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全部来自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学会等机构,支持正保开展大量的会计职业技能培训和产教融合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联合专家委共同探索会计专业教学一体化改革,研究设计新时代背景下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框架。


               


(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组织管理架构

(1)经济与管理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将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整合资源、分担责任,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创新,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禀赋特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打造高校产教融合的示范区,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2)我院现代产业学院在管理机制上充分体现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共商发展、共建专业与课程体系、共同育人的“五个共”原则。产业学院设院长1名,由校领导兼任;常务副院长1名,由产业学院所牵头的二级学院院长兼任;副院长若干名,其中至少一名副院长由企业方人员担任。另外还将增设驻校专职或兼职辅导员1名及其他总部人员。

(3)良好的机构设置体系是产业学院生产和发展的必要保障。产业学院下设秘书处及专业发展工作组、产学合作工作组、团队建设工作组。秘书处负责统筹产业学院行政及教学事务,产学合作工作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为学院的发展规划、教学管理及招生、实习就业等工作出谋划策,支持学院和企业共同开展教育和科研工作。团队建设工作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产业学院融合资金、专业、平台、基地、人才、管理等多种合作资源及要素工作。产业学院通过以下方式稳固组织架构:一是签订共建协议。明确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责利,根据协议开展工作。二是建立理(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度。理(董)事会负责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改革等重大事项的审议、决策、督促等。

(4)最后在人员架构上,鼓励产业学院培育和引进行业权威、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担任专业带头人。探索实施产业教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和推动高校选派一批优秀科研骨干到企业担任兼职特派员,从企业选聘一批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合作企业拥有相关专业方向的师资团队,企业师资数量应与学生培养规模匹配(生师比≤16:1)。建设5个左右产业学院名师工作室(坊),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产业学院的固定人员编制计划在20-30人左右。图1是产业学院组织架构图:

综上所述,产业学院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构建科学高效、民主开放的组织决策体系,组建多主体参与的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形成自主治理。①组建有行业知名专家、企业代表、职教研究专家等共同参与的学院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工作职责、议事决策形式、工作机制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稳定的产业学院决策体制、管理权分配机制以及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图1 现代产业学院组织管理架构图

其中,理事会主要职责为:完善产业学院工作的运行与管理体系,制定产业学院工作计划,指导各环节工作,保证产业学院工作的正常运转;统筹校企双方合作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合作模式;负责一般性项目的监督、检查、评估与考核;指导和督促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好校企合作的协调和协作工作等。②产业学院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落实理事会决策,全面负责产业学院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借助院务委员会理顺产业学院与原二级院系的关系,确保产业学院理事会决策的高效执行。③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企业实践育人长处、激发企业能工巧匠内在动力、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体系,形成制度保障、校企共治、院长负责、专家指导、执行有力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体系。

2.教育教学管理

产业学院突破传统办学路径束缚,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遵循“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课程大纲的制订。通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目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过程)、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结果)”的全流程思路变革,真正做到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产业升级所需、行业发展所需、学生求职所需之上,真正做到把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主角的课堂构建,真正做到教学效果的评价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教学评价标准多元客观有效。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经济发展趋势。构建适应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教学过程评价,探索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改革。创新产业学院的办学体制机制,举办高校和依托专业中开展招生改革试点,允许产业学院根据产业人才培养需求,设立单独招生计划,在招生指标和项目评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学校将产业学院建设纳入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专项建设方案,赋予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管理一定的自主权限,并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3)建立由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产业学院理事会(董事会)、专家指导委员会。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产业学院实施的关键。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关键紧缺岗位能力需求为切入点,构建以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为核心的理论、技能、素质相互交融的课程教学体系,并根据工作过程需求,制定专业实践手册,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实训考核标准。同时,构建从专业认知和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真实工作环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到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校企同步,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产业学院教学以相关专业证书作为可验证的专业培养能力,设计“课岗证赛"融通的课程体系与内容、模式,共同推动数字企业时代下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1)开展课岗融通,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校办学实际,采用专业动态调整的方式,形成学校特色化专业课程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50%以上。

(2)开展书证融通,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经管类技能等级证书、RPA机器人、企业管理咨询等1+X证书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与行业企业经管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3)开展课赛融通,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赛、省赛内容融入教学中,实现证书、大赛内容的课程转换,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时成为高复合技能型经管人才,成为新经济时代经管领域中的中坚力量。

3.管理运营团队

产业学院将建立由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产业学院理事会(董事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模式。产业学院日常管理团队中,合作企业专职管理人员占比不少于30%。

(1)运营团队将依托东莞市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强与前瞻性及创新性现代服务企业拓宽合作,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通过提供各项经管类专业技术服务、开放校企合作办公室、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中心)等多种运营方式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成立面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学院。围绕松山湖产业园区各类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展开协同创新,开展国家级课题项目研究,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从而促成校企联合开展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

(2)产业学院将形成产学研体系产出三循环系统。一方面服务松山湖产业园区中小微企业成长、地方产业园经济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及时将企业实践转化为创新理论成果,指导企业实践,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最后以理论和实践成果反哺教育,通过设立培训中心、1+X考试考点、吸收就业等方式提高地区人才竞争实力,促进人才技能、知识、能力升级。

(3)产业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多种运行模式。第一类模式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产业学院开设的所有专业紧密对接合作企业及所在行业的产业链,合作企业支持产业学院的办学建设、参与产业学院的办学过程。第二类产业学院开设的部分专业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双方通过共建产业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并允许合作企业对产业学院的产业班进行冠名。第三类产业学院主要面向行业和企业,目的是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目前,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对接不同的企业采取的运行模式稍微有所不同,如,对接厦门网中网软件公司和三赢企业服务集团时,采取的是上述第一种模式;对接

                                图2产业学院运营管理模式

(4)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校和企业的融合度。通过共育人才、共建基地、共研项目、共享成果,采用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实习、定向就业等多种方式,实现学校、学生、企业、教师等四方联动,促进校企共同发展。在该模式下,通过产业学院,学校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育人合作,实现校企融合、共赢。形成以产业学院主导、企业主体,四共四定、四方联动的运行模式。



(四)已采取的建设举措

1.产业学院建设紧扣产业发展趋势调研岗位需求

经过为期两年的企业走访调研及意向合作初步签署,产业学院的重点调研内容包括相关产业背景分析与发展;相关产业人才需求数据与分析;高校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议;科技成果及商业成果转换;搭建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着重将服务产业成果、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商业成果。产业学院瞄准产业需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支持和推动产业发展作为行动起点,面向东莞市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现代产业规划和布局,依托自身优势专业,整合产业学院合作企业的各类资源,建设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专业,真正实现了“通过产业学院把生产链和专业群结合在一起”。通过强化跨界融合,依托产业学院平台,整合专业之间、校企之间的人财物等资源,实施专业融合和融通,强化产业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适应度和满意度。同时,产业学院围绕松山湖产业园区确定的三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高端现代服务业,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格,着力打造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建设理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共建机制和项目牵引、系统推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模式。①首先,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内容和要求,按照顶岗实习、实训实习等不同需求,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改革,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工学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②其次,通过探索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③第三,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机制,探索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实训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增强办学装备水平与基础能力。在东莞市政府推动下,经济与管理学院产业学院探索并凝练出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的多方合作办学模式和多元融合性专业群发展模式,其主要的建设路径和发展经验也清晰可见。通过构建人才培养平台、调研产业需求,构建产业链岗位能力画像,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提高符合产业需求发展的专业群能力。产业学院旨在研究创新经管类数智化课程内容,建设数字企业管理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创建典型案例资源,打造金课,共同研发建成智慧经管类课程体系。

2.已初步建成与岗位要求深度融合的课程内容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自我校建校伊始,学院多个专业成为广东省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成为广东省示范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及广东省“十二五”期间高职重点建设专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成为省品牌专业及一流高水平专业两个专业成为广东省专本协同育人试点项目(与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与深圳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东大正保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力和办学投入居于省内前列。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五个专业经过十一年的建设,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双创融合”的建设理念,瞄准现代高端信息服务产业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以工商企业管理、大数据与会计、金融管理与服务、政府采购管理为核心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与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多家政府部门、几十家企业乃至东莞市多家孵化器等等建立了广泛而深度的合作。

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的课程既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也是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产业学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必须从课程入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产业学院已经开发了一批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通过产业学院,将工作岗位最前沿的技术、标准、工艺等及时融入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内容与岗位发展要求相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对接国际企业标准,协同进行岗位调研,分析岗位知识、技能、素养结构,构建岗位能力模型,形成课程开发机制,动态开发了几十个模块课程,将最新1+X证书、最新企业流程、企业规范直接引入教学体系。通过技术+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教育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专业共建服务平台,将在线课程开发、在线课程教学、混合教学\翻转教学、 MOOC\ SPOC等导入传统课堂,从人培、招生,开班、师资、课程、评价、实习、就业等方面为学生培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支持。

工商企业管理、大数据与会计、金融管理与服务、政府采购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五大专业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导的“宽口径、模块式、特色化”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经管学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建成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并编写50多门课程教学标准。结合项目开发成果,开发了《会计电算化》《金融管理服务》《政府采购基础》等10多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公开出版多部专业教材,参见了1个国家级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了1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大学生校内实践基地2项、省双师培训基地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3项。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突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1年至今,经济与管理学院基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1000多名经管类专业人才。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达50多项。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专业对口率逐年增长到70%以上。

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已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推进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课程、立体化新型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社会认可度高、共享范围为广、应用效果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专业教学资源库、“金课”和示范教材。

资源库和精品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构建逻辑,以特色课程为轴心,资源内容与会计行业标准、企业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特色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密切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图3产业学院教学资源库建设

3.实践教学紧密依托合作企业

产业学院依托充分发挥成员企业资源优势,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实训资源共建共享。一是优化实训环境,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产业学院持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实践教学沟通机制,实践教学监督考核机制,不断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从而促进企业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序状态。二是以行业需求为指导,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与优质企业合作,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产业学院已经建立了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化会计、大学生超市等生产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平台,校内拥有专业实训室16间,总占地面积达3000平米以上。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项中屡创佳绩。产业学院的课程真正做到“引企入教”,仿真企业数智化智能场景,借鉴产业前沿商业创新模式、信息技术应用、生产流程创新,融合于经管类最新智能教学系统和教育领域的成果建设,将前沿的ERP技术、共享作业、影像扫描与安全、OCR识别、电子档案、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等融入学生课堂,创新经济与管理的应用与完善,将内容、方法、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经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4.人才培养评价多维综合

产业学院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多维评价体系。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多样,包括现代学徒制、企业定向培养班等,产业学院结合实际教学与生产实践,依据教育教学本质、国家教育政策、人才培养标准等,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全方位针对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成效、教学管理等要素,围绕“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开展综合性常态化的共同考核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多维评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评价主体上,实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增加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比重,加大学生自评、互评力度;重视企业主体评价,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和学校的教学目标相融合,将企业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结果纳入学生最终的学业评价结果中。

                              图4产业学院教学培养质量管理模式


5.师资交流双向互通

高水平教师是职业院校的核心资源。产业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通过内培外引、互融互通的方式,实现师资的校企双向交流, 建设校企混编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共同对课程进行设计,补足学校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短板,实现课堂知识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促进了产业学院师资队伍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在校内教师、校外师傅组成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引导下,不断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职业认知、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了一批“理论精、技能强”的高素质、宽口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遵循“不求为所有,但求为所用”的原则,利用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科技研发等人才柔性引进方式,引进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来校工作,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院校给企业技术骨干配备教学辅助教师,确保企业人员教学的顺利完成。另外,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明确兼职教师的管理主体,明确教师的薪资待遇标准,搭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资源库等。

产业学院已经建成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根据学校专业教学安排,引入企事业单位一线职业经理人或行业名师开展主题性培训,已与相关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提供适合院校教师研修的经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学历提升、1+X证书、信息技术融合和科研创新等多种类型研修课程。提供企业教师实践岗位及标杆企业锻炼考察。

在师资团队中,“双师型”素质教师90%以上,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多名,在区域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2人,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9人,教师个人参加省级以上大赛多人次获奖,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获奖100多人次以上,联合申报课题50多项。

                          图5双向互聘机制,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6.打造一批实习实训重点基地

学校和园区联结组建产业学院的模式,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园区、学校、企业、行业一体化协同教育运行机制。充分利用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的产业与地域优势,将企业嵌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平台,同时也为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并最终形成学校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集群式对接,学校与园区经济发展的联动聚合效应。合作企业先后在校内建立1个社会服务中心、4个学生工作室,与多家松山湖服务企业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在顶岗实习方面,引入产业资源,积极打造高水平的校外实训基地,将专业理论与实时动态的业务分析结合起来。

以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为载体,联合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多元办学主体的新型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教学计划中安排实习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学年,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30%。统筹各类优质资源,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和真实项目,打造5个左右集产、学、研、转、创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教融合重点基地。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专业实训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日趋完善。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保障了产教深度融合平台的有效运转。先后组建创新创业项目团队5个,多次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学生注册成立创业公司6个,累计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三十多万元。

同时,借助产业学院这一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构建了经管专业群的真实岗位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专业创新工作室、众创空间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场所。同时,通过技术搭建了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平台,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自主开发的实训中心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实训中心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新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金融、会计、政府采购、企业管理六大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实训场所规模由1200平方米增加到34000平方米,实训工位数由200多个增加到800多个,大幅度改善过去实训教学场所不足的状况。

7.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与其他第三方机构合作构建

围绕东莞地方特色产业和学校优势专业,持续与地方政府、松山湖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现代产业学院内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联合开展应用课题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服务,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推动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政府部门是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推动者,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离不开各级政府不同程度的参与、统筹与规划。市政府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加强顶层设计与宏观统筹,根据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结合,出台相应政策和规定,指引着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了产业学院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在东莞市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下,以开放、共治、共建和共享为目标,以产业学院为载体,集聚整合职业院校内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序有效嵌入多方资源,使得多方资源要素在产业学院的组织平台上集聚和融合,共同形成育人合力,促进资源的集成共享与优化配置,实现不同资源的整合提升。

行业组织是联结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密切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东莞市政府着力培育和大力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建立行业组织参与产业学院的工作机制。政府赋权行业组织,把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的职能交给行业组织,赋予行业组织部分权力,完善行业组织相关建设规章制度,极大地激发了行业组织参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热情。例如,行业组织能够联合产业学院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根据企业提出的用人标准,行业组织与产业学院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纽带作用,由行业组织牵头会员单位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毕业的学生由行业组织内的会员单位共同承担接受任务,从而保证人才需求的持续性,也避免了由于个别企业经营变动带来的不能履约的问题。

(五)已取得的建设成效

1.人才培养

对接地方产业,持续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与北京正保、深圳百香园、东莞三赢集团合作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深度合作,累计培养学徒80余人,收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

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项目,锻炼学生技能。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其利用专业实践基地大学生超市、凯岚眼镜店、校财务处、校办公室等场所尝试实践,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和企业实地调研,亲身感受地方政策、企业态势等,并鼓励成果转化。

2019年以来,学生获省级大创项目3项,专业技能竞赛国奖2项、省级一等奖15项,挑战杯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互联网+省级银奖3项,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1项

2.社会服务

提供1+X考证试点。团队成员开展财务共享、管理会计、智能财税、财务数字化应用1+X等级证书考核站点工作,共进行了6场考核鉴定工作,累计445人次。

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业,服务人次近千人,到款额合计268万元。团队依托社会服务中心,先后为政府、行业企业和机构开展社会培训项目12项,其中,组织非学历培训项目4场,非学历社会培训到款额76万元;提供专业技术与咨询项目8场次,服务人次近千人;开展横向课题26项,到账经费共192万元,服务东莞企事业单位近百家、涉及财政资金近亿元,社会服务典型案例在省财经类专业教指委年会及研讨会进行多次分享交流,发挥了专业示范引领的积极作用。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2个团队,对接韶关翁源县6个不同村,用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专业技术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资源投入与支撑条件

1.高校软硬件资源投入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求,鼓励各个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学院优势专业,结合东莞市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牵头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推进学校产业学院建设工作:①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产业学院经费支持力度。②为产业学院增设人员配备,学校给每个产业学院所牵头的二级学院增加一名行政人员岗位编制,专门负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和日常行政管理事务。③学校制定产业学院的运行、监控和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确保产业学院有序开展工作。④积极促进产业学院与东莞市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的实践、实习基地,搭建环境仿真、业务仿真、流程仿真的校内实习环境,努力打造学生成为更加符合企业用人条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⑤加大对产业学院人才引进力度,为产业学院引进行业权威、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担任专业带头人。

2.合作企业软硬件资源投入

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合作企业投入人力物力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①合作企业先后成立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就业基地,为学院提供校外实训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②为产业学院提供企业实践、产业拓展、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维度的师资研修培训服务,帮助学院打造高质量实践教学双师队伍。③为产业学院教学提供实训仿真软件、真实项目案例、产品设计等,促使产业学院课程教学更符合行业企业标准,提升产业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3.地方政府支持

东莞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全产业链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地方政府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我校产业学院建设发展:①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东莞市有关部门对产业学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健全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对于在产业学院建设中成效显著的相关人员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②东莞市政府整合区域中经济主管部门、产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力量,推动产业学院建设真正成为各类政府部门的共识,为资源统筹配置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③东莞市政府积极推进学院与松山湖管委会、华为等行业企业龙头建立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助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④东莞市政府积极为现代产业学院引进人才。对于引进的人才给予经费资助和生活补贴。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其入选产业领军人才等市级重点人才工程。⑤政府加大对产业学院的宣传力度,提高产业学院在社会中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策支持与保障情况

1.政策支持

首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上鼓励支持各省份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结合所属地高职院校优势专业,积极申办设立现代产业学院。

其次,“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支持政策,对满足条件的产教融合企业给予一定比率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用减免,有利于鼓励东莞市行业企业积极与产业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发展。

再次,人才激励政策支持。对于现代产业学院引进的人才,国家、广东省、东莞市政府给予经费支持、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入选产业领军人才等市级重点人才工程,激励人才积极投于产业学院发展建设中。

2.资金支持

东莞市政府有关部门对产业学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健全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调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发展。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产业学院的经费支持力度,投入经费主要用于产业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

合作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成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就业基地,并为学院教师提供师资研修服务培训。

3.教师评聘支持

学校积极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骨干教师和学术负责人推荐等方面优先考虑。加强教师分类管理,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合理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师岗位,引导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完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引进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聘请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高级职称人员作为企业教师为学生授课。

4.教学改革支持

产业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紧密围绕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全产业链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与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对接行业企业产业资源,校企联合创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重构。以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设一批校企合作课程。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把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

5.薪酬支持

产业学院教师由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任教师、企业派遣的兼职教师组成。学校给产业学院校内专任教师依据课时和贡献发放年终绩效奖励,对往返校外教学点的教师按标准发放差率补助和课酬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学校积极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薪资待遇,鼓励更多行业企业骨干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6.自主权支持

产业学院隶属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学院内挂牌,校外设立教学点。为支持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学校将招生自主权下放至学院,产业学院可以单独设立面试环节,直接设立行政班级进行招生,自主决定招生人数。同时产业学院可以自主决定经费资源的使用,促使其积极灵活地将经费资源运用到学院的发展建设中。

7.招录学生支持

创新产业学院的办学体制机制,在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招生改革试点,允许学院根据产业人才培养需求,设立单独招生计划,在招生指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8.资产构成

产业学院资产构成主要为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等。学院与东莞市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共同出资,承担产业学院基本建设。在东莞市政府主导下,吸收行业企业投资或捐赠,购置或更新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和培训基地。

9.专有资源支持

东莞市政府、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企业分别设立专项资金,共同支持产业学院建设发展。东莞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及合作企业的优惠补贴等。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合作企业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学院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产业学院教师研修服务培训等。

四、建设方案


)建设目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将深刻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关于《现代产业学院指南》的指导思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展开产教研深度融合,共同创建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立志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结合东莞制造业发展特色,培养一批适应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顶的上、吃得苦、干得好、留得住”的新时代职业技术人员,为东莞及大湾区产业发展创新提供现代服务业人才支持。

)建设思路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在未来四年内将立足现有的专业建设基础,牵手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以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展开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为东莞及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现代产业服务。

如整合经管学院现有的工商企业管理、大数据与会计、金融管理与服务、政府采购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的现有教学成果和基础条件,与松山湖管委会、东莞市代理记账协会、松山湖科技孵化器等组织机构,展开深度合作,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的产教融合育人联合体。

三)建设内容

1.创建产业学院运营治理的协同融合机制

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加大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力度,积极探索跨业界、跨学科、跨专业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努力构建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融合机制,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建立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构建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的新格局。

2.创建服务业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平台

积极与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外的重点企业和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加快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从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的新机制。以经管学院现有专业基础,对接当前产业行业人才需求,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新型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努力创建符合东莞产业特色的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平台。

3.创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服务东莞及大湾区产业发展对服务岗位和职业技能提升的需求为中心,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以产业学院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有特色实用性强的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重点打造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与其他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接地方产业链深度发展,形成多方位协同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1)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整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实行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课程建设与岗位对接的深度融合,构建符合东莞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深入研究产业链、服务链、技术链对核心课程的影响。结合东莞市产业发展实际,对课程模块进行动态改组和重塑,以学生为本,深挖学生潜力;以学生职业规划前景为引导,推进务实扎实的学风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己任,将课程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融为一体,逐步提升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可塑性。

(2)师资队伍建设

立足经管学院现有的师资队伍,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校内外共同培养计划。通过内培外引、互融互通的方式,实现师资的校企双向交流, 建设校企混编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改善目前学校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短板,实现课堂知识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鼓励青年教师去合作单位挂职锻炼,以及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鼓励行业企业技术人才与东职产业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通过展开教师座谈、学生座谈、企业宣讲、高管讲座等形式开阔学生视野,加强专业认知和职业规划。同时也应对产业学院的教师在薪酬待遇、科研创新、技术服务、职业技能提升等领域给与最大化地支持和帮助,从而打造具有东莞产业发展特色的现代服务产业学院师资队伍。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产业学院将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联合东莞市松山湖管委会、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孵化基地、东莞市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创新多元办学主体的新型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四方主体的各类优质资源,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目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的四个专业已经建成了。。。。实训基地(请贺院长适当补充进来),未来四年产业学院将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建设更多更好地实习实训基地。


(四)建设计划

表1 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建设计划一览表

序号

建设内容

预计建设时间

备注

1

创建产业学院运营治理的协同融合机制

2021.02-2022.01

经过一年融合,最终形成定稿,且保持一年更新一次

2

创建服务业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平台

2021.02-2022.01

经过多年合作,再次完善社会服务中心,最终成为省级或者国家级校企业合作平台

3

创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1.02-


(1)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的更新、产业发展态势换代保持更新

(2)师资队伍建设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4)教材、教学资源建设


(五)保障措施

1.人员保障

产业学院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立专岗专门负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和日常行政管理事务。

2.经费保障

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产业学院的经费支持力度,学校将投入--万元经费用于产业学院和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升级建设,其中每个产业学院每年运行经费--万元。重点用于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共建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等。

3.考核评价

建立产业学院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动态监测产业学院的实施情况,根据建设的进展和成效调整支持力度,对建设期满通过验收的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给予奖励。

4.制度保障

产业学院所牵头的二级学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向教务处提出申请,由教务处牵头进行论证,经过论证符合产业学院建设要求的,由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提交校长办公会会议审批。获得批准后,按照经过批准的产业学院建设方案和共建各方所签订的协议进行建设和管理。

(六)预期成果

1.社会影响力

1)粤港湾区共享服务基地

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成立面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实验室。围绕企业转型升级关键问题展开协同创新,开展国家级课题项目研究,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校企联合开展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

形成产学研体系产出三循环系统,一方面服务中小微企业成长、地方产业园经济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及时将企业实践转化为创新理论成果,指导企业实践,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最后以理论和实践成果反哺教育,通过设立培训中心、1+X考试考点、吸收就业等方式提高地区人才竞争实力,促进人才技能、知识、能力升级。

(2)区域甚至全国样板

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质量建设、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师资等领域的合作,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探索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对全国同类院校及相关专业群产生辐射与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全产业链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与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对接用友集团和所服务的产业资源,校企联合创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实习实训基地辐射。依托基地为校内外相关专业实训提供支持,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使实训基地的资源为地区共享。

教学建设与改革辐射。坚持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为专业群提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基地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师资资源辐射。通过“双师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以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学资源辐射。以虚拟仿真等形式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通过校园网、互联网在线发布,形成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以加强校际间的互动与研讨,形成学术资源的共享。

2.内涵提升

1)专业课程体系化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企双方围绕产业人才需求,按照专业对应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联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产教融合特色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业学院专业教学体系,实现创新创业目标在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融合。

深化全日制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明晰。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推动高水平大学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

(2)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根据学校专业教学安排,引入企事业单位一线财务经理人或行业名师开展主题性培训。企业提供适合院校教师研修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学历提升、1+X证书、信息技术融合和科研创新等多种类型研修课程。提供企业教师实践岗位及标杆企业锻炼。建立校企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开展岗位工作能力探讨、顶岗实训。落实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培养院校师资双师教学能力。

产业学院培育和引进行业权威、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担任专业带头人。探索实施产业教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选派一批优秀科研骨干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从企业选聘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合作企业拥有相关专业方向的师资团队,企业师资数量应与学生培养规模匹配。建设产业学院名师工作室(坊),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3.教学项目成果申报

双方共同申报省级及国家级协同育人相关科研课题或教学奖项评优,物化产教融合合作成果并持续进行教学与研究成果循环转化。

研究创新财务数智化课程内容,建设数字财务管理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创建典型案例资源,打造金课,共同研发建成智慧财金课程体系;申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省级金课。校企联合开发数智化课程教材,建设优质校外实习基地,成立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社会培训基地。

4.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支持

围绕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促进专业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协调联动,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最终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5.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自2016年以来,经管学院教师先后主持承担横向技术应用项目142项,依照最新规定和指引进行政府绩效评价项目、事后奖补项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项目评审,为政府、行业企业组织和提供技术培训、政策讲解、操作指引、技术咨询等88场,服务人次近十万。随着经管学院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的建立,团队成员还将积极探索与市财政局、经信局、行业协会、企业等多家单位交流合作,开展多样化的经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模式,如承办培训、送教上门、合作开发、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等。

6.合作企业或园区良好发展

产业学院的诞生,解决了合作园区或者企业人才缺乏、科研能力不足、金融或会计或法律最新政策条例解读不严密等诸多实际问题,为企业良好发展添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