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招商物业智慧建筑设备设施管理校企合作基地

2023-05-16

一、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围绕产业链共建,共同打造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组成的高水平专业群。分析建筑智能化全产业链,以“岗位描述、任务分析、能力定位”为依据择取高职目标岗位群,以建筑设备设施管理这一典型产业为载体,构建与产业需求高度融合的教学体系,有效衔接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实现各专业群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动态匹配,支撑建筑智能化产业链的专业群快速发展。

(二)校企共建共育,深化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机制建设,打造校企合作的“湾区标杆”。整合企校优势资源,铸就校企命运共同体,联合学校有关部门与企业共同研究建立共同体领导机制、产学研共同体融合机制、专业群共同体建设机制、资源共同体互助机制、师资共同体互补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局面。

(三)政校行企协同,全力打造建筑智能化“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平台。服务“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企业”发展战略、大湾区建设和东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化技术技能创新载体建设,与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东莞市安防协会、招商局物业等相关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流的产教融合平台、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技术技能平台,开展生产服务、实训实习、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培训鉴定、技术服务等,培育一批行业产业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对东莞建筑智能化产业转型和发展的技术技能输出能力和贡献能力,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二、重点建设任务

(一)服务东莞“三区”叠加背景下建筑智能化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建成智能建造、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

围绕东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先进制造业,面向建筑智能化等通用设备制造企业的工艺技师、维保技师、安装调试员等职业岗位群,强化“对接产业,调整布局,以群建院,资源整合,跨院互动,共建共享”的发展思路,聚焦“1+X”证书制度,深化以“三教”为重点的专业群全领域改革,重构“宽基础、精方向”的实训体系,建设国家级建筑智能化专业资源库、建筑智能化安全风险教学资源库,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为龙头,联动建设工程管理、安全技术与管理、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共建建筑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水平专业群,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二)以“重复合、强供给”为目标,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强化类型教育思维,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以强化复合型人才配套供给能力为宗旨;对接建筑智能化产业链上的相互关联岗位群,紧贴建筑智能化产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同频完善教学内容。根据新岗位群适时扩大外延,调整专业群结构,适时增设大数据应用与技术等课程,确保专业群人才链动态匹配建筑智能化产业链的变化;推进基于“1+X”证书制度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构建建筑智能化4大方向16个模块职业技能的“能力认证证书”,探索建筑智能化学历教育的“学分银行”;多线程并行推进具有岗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以现代学徒制为突破口,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小班化”“可视化”“模块化”“项目化”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新模式,提升学徒培养质量。

(三)以“开放、共享”为重点,强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汇集国内建筑智能化行业、企业及高校专家力量开发优质资源。基于资源库“能学、辅教”的基本定位,按照“颗粒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搭建开放型共享共用资源库平台。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以结构化、模块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以颗粒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面向用户需求建设行业资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颗粒化资源与职业培训资源,助力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扩大教学资源库专业种类,契合智能建造、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需要,建设包含多模块跨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满足各群内学生、教师、百万扩招多层次生源及建筑智能化企业员工等多元使用主体的需求。发挥产业学院人才培养高地的优势,积极对接建筑智能化企业的技术转型升级,将企业资源、学校技术开发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共建共享制度。充分运用需求导向、应用激励的策略,鼓励院校、企业及机构积极建设新的优质资源充实资源库,把资源库使用融入参与建设学校专业教学全过程。

(四)以“融产教、通育训”为抓手,打造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

紧扣共建共享要求,构建专业群共享实训平台。针对岗位能力需求,建设“宽基础”“精方向”的共享基础实训基地及共享专业实训基地。以建筑智能化设备作为载体融入专业群共享基础实训模块,重点建设建筑智能化结构实训室、智能建筑智能化装调实训室等公共基础实训室,夯实专业群内学生的机械、电气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规范意识及劳动精神,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岗位技能模块化培养路径,结合“1+X”证书能力考核要求,围绕建筑智能化智能制造、电气生产线装备、工程服务、智慧监管方向,建设共享专业实训室,实现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同频联动;构建学生个人“X”能力考核档案库,实现“1+X”证书能力考核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夯实育训结合基础,建立产教融合型实训平台。发挥“学校教育力”“行业资源力”和“企业市场力”各自优势,提高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型基地的良性更迭完善。与康驰等公司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学生真实岗位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岗位实战能力,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在满足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建筑智能化产业人员开放专业群模块课程。

(五)以“课堂革命”为导向,推进教材与教法改革。

重组教学内容,开发育训结合的新形态教材。依托学校产教融合基地教育功能和培训功能融合度高的特点,分三步建设新形态教材。第一,依托建筑智能化产业学院,开发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新形态教材。将教材、课堂、国家教学资源库三者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第二,联合康驰全球培训教材开发团队,开发维保工艺手册、评估改造报告、建筑智能化事故分析报告、建筑智能化大数据分析报告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紧贴建筑智能化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编写与建筑智能化产业升级结合紧密的实训手册,以解决现有教材中建筑智能化术语不规范、标准应用不突出的问题。第三,推进教育领域的建筑智能化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编制工作,完成各专业群核心课程新形态教材建设;重塑实施路径,推进基于小班化的多形态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每个学生单位时间的个体指导度和学习实效性。采用模型教学法,利用模型设备演示以及讲解安全案例,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感性认识。采用可视化教学法,解决井道教学时由于空间狭小无法容纳多名学生同时观看实操的问题。采用第一视角教学法,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复盘能力,提高井道设备的教学效率。变革教学时空,推进基于VR技术的专业共享课程智慧课堂的建设,解决专业共享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空间阻隔、建筑智能化实践教学中高损耗与高风险、未满18周岁学生不能下井道实践等教学难题,实现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的软着陆。建成智能化技能测评系统,记录学生课堂学习各项关键数据,生成学习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合作企业在系统中建立考核题库,实现教考分离,考核测试结果成为建筑智能化企业用人的重要依据。

(六)以“双师型、结构化”为旨归,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依托建筑智能化产业学院,探索教师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教学资源创新能力和课堂革命实践能力;依托康驰等企业的培训中心,按照“学生会,老师强”的要求,提升教师面向企业实际岗位的实操水平;按照结构化培养需要,构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从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三个维度分类培养,明确各类队伍的培养定位,围绕岗位职责和发展需要,错峰实施企业经历工程,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资队伍能力,提高团队结构化水平;发挥大批企业技师常驻产业学院的天然优势,建立覆盖建筑智能化产业链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一支“水平高、能力强、教学优”的兼职教师队伍。

(七)以“建保障、可持续”为重点,构建产业学院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多方协同管理机制,适时以群建院。强化资源整合,构建各方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协同单位为专业群建设提供符合优质教学资源。强化自我造血功能,通过技术技能服务、社会服务等途径,构建社会资源反哺专业群建设机制。强化诊改建设,完善质控机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三、年度实施计划

序号

建设任务


2023年度

2024年度

2025年度

1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1-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铸魂育人工程。

①建成三全育人工程2个,建设团学组织,青马班等;②累计开展4项实践活动;

③开发工程类劳动课程。

①;累计建成三全育人工程3个,建设团学组织,青马班等;

②累计开展4项实践活动;

③开发工程类劳动课程。

①累计建成三全育人工程4个,建设团学组织,青马班等;②累计开展5项实践活动;③开发工程类劳动课程。

1-2通过混合所有制和产业学院,与领军企业创新和实践混合式育人模式,践行“工学研一体”协同育人模式。

①修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②累计制订8个课程标准;③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累计12项;

④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⑤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1个;

⑥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

①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②累计制订12个课程标准;③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累计16项;

④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⑤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1个;

⑥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

①累计制订16个课程标准;

②学生获省级以上奖累计20项;

③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

④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

⑤混合所有制和产业学院,“工学研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就业对口率80%以上。

1-3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

①建立课程模块动态调整机制;

②持续开展模块化教学;

③校企共建专业课程累计4门。

①总结课程实施经验;

②全面优化整合专业群各模块课程;

③校企共建专业课程累计6门。

①校企共建专业课程累计8门;

②形成成熟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③形成完善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1-4通过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

①优化专业课程与X证书通方案;

②学生考取X证书达专业群总人数40%。

①构建“课证融合,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②学生考取X证书达专业群总人数50%。

①全面实施专业课程与X证书融合;

②学生考取X证书达专业群总人数60%,雇主对取得X证书的学生满意度显著提升。

2

课程教学

资源建设

2-1基于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开展课程模块建设。

①累计建设、完善3门专业群平台课程;

②累计建设、完善8-10门专业核心课程。

①累计建设、完善15门专业核心课程。

①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

②累计建设、完善20门专业核心课程。

2-2整合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等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专业群课程资源

①完善课程资源;

②建设1门双语SPOC课程;③累计建设20门SPOC课程,申报2门校级、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①建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②专业群平台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100%;

③优质数字资源课程应用推广。

①优质数字资源课程在校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②数字资源建设经验总结,协同省内同类专业群发展。

2-3打造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等优质数字化岗位课程资源。

①岗位课程资源建设,累计建设内容素材2000个;

②资源库推广使用:学生用户2000人以上,企业和社会用户300人以上。

①岗位课程资源建设,累计建设内容素材3000个;

②资源库推广使用:累计学生用户2000人以上,累计企业和社会用户400人以上。

①岗位课程资源建设,累计建设内容素材4000个;

②资源库推广使用:累计学生用户3000人以上,累计企业和社会用户500人以上。

3

教材与

教法改革

3-1开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全媒体教材。

①校企“双元”共同建设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累计2本。

①校企“双元”共同建设工作手册式教材双语版1本;②出版并使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2本。

①出版并使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累计3本;

②出版规划教材1本。

3-2开展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①新增2门校级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

②学生职业能力达成度、职业素养用人单位满意度达80%。

①申报省级课程思政专业课程1-2门;

②学生职业能力达成度、职业素养用人单位满意度达85%。

①申报国家级课程思政课程1门;

②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示范作用显著,推动成果多元化;

③学生职业能力达成度、职业素养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

3-3深化“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改革。

①依托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智慧学习空间,专业30%课程实施“VR+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

②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③打造校级课堂革命案例或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①依托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智慧学习空间,专业40%课程实施“VR+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

②学生评教良好率85%以上;

③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④申报省级课堂革命案例。

①依托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智慧学习空间,专业50%课程实施“VR+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

②学生评教良好率90%以上;

③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④打造省级课堂革命案例或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4

教师教学

创新团队

4-1 整合学校优质人才资源,完善团队顶层设计

①逐年累计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才2名;

②申报校级教学名师或优秀教师。

①逐年累计培养或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才3名;

②申报省市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或省技术能手等省市级层次人才称号。

①逐年累计培养或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才4名;

②培养省市级教学名师或南粤优秀教师或省技术能手等省市级层次人才称号。

4-2建立校、省级递进式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①逐年累计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或骨干教师5名;

②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力类大赛或教学成果奖项或教改项目1项;

③校级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立项;

④教师进修、培训15人次。

①逐年累计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或骨干教师9名;

②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力类大赛或教学成果奖项或教改项目1项;

③申报省级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1个;

④教师进修、培训15人次。

①建成省级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1个;

②教师国内外进修、培训10人次。

4-3打造大师引领,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团队。

①聘请省技术能手担任技能大师;

②组建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

①聘请省技术能手担任技能大师;

②申请省级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

①聘请省技术能手担任技能大师;

②获得省级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立项一个。

5

社会服务

5-1、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与环境产业技能培训基地。

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考核服务累计18000人次;

②承办市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

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考核服务累计24000人次;

②承办市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

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考核服务累计30000人次;

②承办市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

5-2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与环境产业职教服务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①建立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服务机制;

②开展“送教进社区”行动,服务人数为累计600人次/年;

③累计为1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①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②开展“送教进社区”行动,服务人数为累计800人次/年;

③累计为2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①开展“送教进社区”行动,服务人数为累计1000人次/年;

②累计为3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6

国际交流

与合作

6-1引进国际师资和培养国际化师资,提升专业群国际化育人实力。

①选派累计4名教师赴国(境)外交流学习;

②统筹推进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

①选派累计5名教师赴国(境)外交流学习;

②引进1名以上国(境)外师资。

①选派累计6名以上教师赴国(境)外交流学习;

②引进累计2名以上国(境)外师资。

6-2依托“一带一路”的国际人才战略,深化粤港澳台教育资源共享。

①主办/协办国际交流会1场;

②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③建设1门国际化课程资源。

①主办/协办国际交流会1场;

②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

③持续建设1门国际化课程资源。

①主办/协办国际交流会1场;

②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

③完善1门国际化课程资源。

7

可持续

发展保障

机制

7-1完善混合式育人体制机制,输出“东莞样本”。

①推进岭南园林学院等建设,实践双主体育人,共建专业,实现现代学徒制培养、共建园林实训基地;

②东莞建筑职教集团初步形成有100名学生的“人才库”和100个以上招聘岗位“岗位库”。

①完善产教融合平台治理,形成一批省级成果。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基地;

②东莞建筑职教集团建立1个以上的学徒制班。

①完善产教融合平台治理,形成一个省级以上成果;

②东莞建筑职教集团争取成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7-2构建专业群与智能建造与服务产业发展同步调整决策机制。

①形成人才质量年度评价报告1份;

②更新毕业生质量标准,计划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BIM技术专业方向。

①形成人才质量、诊断年度评价报告各1份;

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装配式建筑专业方向。

①形成人才质量年度评价、诊断各报告1份;

②建成成熟的三方质量评价体系;

③建成成熟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结构合理专业群。

7-3发挥混合式育人优势,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构建专业群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和诊改制度。

①配合学校升本,控制招生规模,建立办学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生均拨款到位,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②汇集政校行企资源,多方共建开放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③形成专业群质量评价报告1份;

①配合学校升本,控制招生规模,建立办学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生均拨款到位,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②汇集政校行企资源,多方共建开放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③形成专业群质量评价报告1份;

①配合学校升本,控制招生规模,建立办学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生均拨款到位,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②汇集政校行企资源,多方共建开放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③形成专业群质量评价报告1份;

四、预期成效

1、建立科学的基地管理制度。出台一批校企合作基地管理的制度性文件。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将该基地建设成为 “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的合作基地。

2、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解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所需规范要求不对接的问题。学生顶岗实习中,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与经营,使之更适应企业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3、形成较好的教学科研成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合作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立项校级项目不少于2项,市级以上项目不少于1项,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

4、建成较好的教学资源。与企业专家联合编写的讲义不少于3本,出版教材不少于1本,并建成相关慕课不少于1门。

5、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竞赛人才。依托基地培养,提学生技能竞赛的水平。学生取得省级技能竞赛三等奖以上不少于2项。

五、经费投入

主要投入情况

主要支出情况

经费来源

金额

(万元)

支出科目

金额

(万元)

1.省市财政补助


1.基本建设

100

2.行业部门支持


2.平台设施设备

100

3.企业支持

537

3.科学研究

50

4.学校自筹


4.人才团队建设




5.学生培养




6.日常运行

150



7.其他

137

合计


合计


3.2两年建设期经费需求及筹措方案

建设期经费需求总额

(万元)

经费筹措

方案

1.学校支持经费


2.行业支持经费


3.企业支持经费

537

4.其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