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毛织服装产业学院

2023-05-15

大朗毛织服装产业学院自2020年9月成立以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研力度,培育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稳步发展。

一、发展定位

产业学院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大朗镇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创新办学模式,与大朗政府、毛衫企业、毛纺行业、电商企业等合作办学,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在针织服装设计、针织服装跟单、针织服装品牌企划方面有专业深入研究的优秀学生,更好的服务于大朗毛织企业、东莞以及珠三角地区毛织企业。

二、建设基础

1.专业建设基础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成立于2011年,本专业以东莞服装产业发展地域优势为依托,施行了以“学”为主线的“学产服用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与企业在教学领域、实习实践领域、岗前强化训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构建了教学任务与企业实战任务,教学环境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技术人员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东莞服装产业发展所需的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营销等创新型技能人才。2020年学院以服装设计为主要专业方向申报成为广东省重点专业群,2014年立项为广东省示范院校校内特色专业。每年为社会输出150位服装设计人才。

2.校外实践基地、名师工作室

结合东莞大朗镇毛织产业转型升级及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紧迫需求,2020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光晖针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光晖针织服装与服饰设计校外实践基地。东莞光晖针织服装设计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占地面积2万平方,容纳员工1500人,公司配备日本Shimaserki、德国Stoll和慈星机60台先进电脑横机设备,兼毛织服装设计、研发、生产于一体,属于高科技产业。有5名企业服装设计师, 12名企业画花师傅,10名企业吓数工艺师傅,10名企业后整师傅。设有服装设计、服装贸易、制衣生产等多个部门,涉及服装设计、服装营销、服装陈列、服装工艺、服装生产、品牌策划等多个专业密切相关岗位,每学年可以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人数达100人次

基地对接大朗镇的毛织产业群与五大毛纺协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设立于光晖针织有限公司,该研发中心主要解决大朗镇毛织企业在设计中遇到的难点,提升学生专业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

2020年东职院拨款250万用于建设大朗毛衫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位于大朗毛织研发中心的顶楼别墅位置,该地理位置优越,整个楼群内设5000多家毛衫门店,背后有数千家毛衫企业,聘请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作为技术指导,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教师团队

该专业教师团队朝气蓬勃,后劲十足,其中高级职称1人,副高2人,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1名,深圳十佳设计师3名,双师素质教师8人,服装专业教师15人。其中兼职教师6人均为实践能力强、素质过硬的企业技术能手。教师积极参加社会专业组织,分别有中国毛纺设计协会委员、大朗毛织设计师副会长、全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等。

4.专业科研社会服务校企合作

校企导师联合申报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横向课题10余项,社会企业培训50多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室4个,服装设计技术服务研发中心1个,成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等问题献计献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

序号

研发产品内容

用途

1

2018春夏提花嵌花组织毛衫服装款式22套

供女装影儿品牌选版

2

2018秋冬阿兰花、谷波毛衫服装款式30套

供潮流前线企业选版

3

2019春夏挑孔、移圈毛衫服装款式50套

供H&M企业选版

4

2019秋冬麻花、提花毛衫服装款式30套

供欧诗漫企业选版

5

2020春夏新型纤维纱线毛衫服装款式42套

供大朗毛衫企业选版

6

2020秋冬包芯纱毛衫服装款式35套

供以纯企业选版

7

2021春夏移圈毛衫服装款式27套

供影儿企业选版

8

2021秋冬手工棒针毛衫服装款式35套

供小木马企业选版

9

“即发杯”针织服装设计大赛作品15套

参加服装设计大赛

10

2020“濮院杯”服装设计大赛作品10套

参加服装设计大赛

11

“康平纳杯”中国毛织设计大赛10套作品

参加服装设计大赛

12

2020深圳中国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作品15套

参加服装设计大赛

13

“中孚达”杯针织服装设计大赛作品5套

参加服装设计大赛

5.专业建设成效

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连续3年获得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二等奖1名,省赛一等奖4名、二等奖1名,指导学生获教育部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3次、教育厅技能大赛一等奖3次,教育厅二等奖、三等奖、行业协会及其它部分组织的获奖共计500余项。

序号

比赛名称

学生姓名

获奖名次

1

“即发杯”针织服装设计大赛银奖

陈晓晴

银奖

2

“即发杯”针织服装设计大赛银奖

叶凤贞

银奖

3

教育部主办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国赛

陈晓晴

二等奖

4

教育厅主办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省赛

陈晓晴

一等奖

5

“濮院杯”服装设计大赛

石梓杰

优秀奖

6

“康平纳杯”中国大朗毛织设计大赛

黄琳娜、李婷

优秀奖

7

“康平纳杯”中国大朗毛织设计大赛

谢鑫敏

优秀奖

8

深圳中国国际服装设计大赛

余欣、刘少明

新人奖

9

“中孚达”杯针织服装设计大赛

陈晓晴

最具市场潜力奖

10

“即发杯”针织服装设计大赛铜奖

陈意婷

铜奖

图为濮院杯毛衫设计大赛学生作品图为大朗毛织服装设计大赛学生作品

6.校内软硬件设施情况

校内共有四间大型实训室,其中设有央财支持项目实训室500平方一间,内部配套先进的绣花机、印花机、虚拟仿真试衣系统、智能制版系统、立体裁剪系统能完成企业的制作研发需求。另外300平工艺实训室三间、版房一间。200多台设备同时容纳3个年级教学班同时使用。另外学院还购买了蝶讯网站方便同学们第一时间获得流行资讯信息,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校内还设有校企合作研发工作室三间。用于教师带领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企业项目、研发产品,理实一体化。

二、建设目标和思路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产业学院立足大朗毛织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建设目标,服务国家及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发展战略,对接大朗毛织产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化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探索“产教融合、真岗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毛织行业背景知识和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使其成为我校高职扩招招生和培养新基地,退伍军人培训的新机构;推动行业领军毛织企业开设工作室等多种方式,深化产教融合,使其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助力大朗毛织产业发展,多措并举,努力打造成为在全国有一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把大朗毛织产业学院办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省内优秀产业学院,国内领先产业学院。

具体目标

1.探索“产教融通、真岗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探索“产教融通、真岗培养”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推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定试点,为大朗毛织产业输出“工匠精英”。多措并举,聘请优秀行业企业兼职教师8-12人,打造“德技双馨”一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加强专业建设,调整课程体系,结合大朗毛织产业实际,联合领军企业,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出版新型活页教材、以赛促教,教师教学参赛目标争取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二等奖以上、思政比赛省赛一等奖、课堂革命一等奖、技能比赛技术能手等。提质培优,以赛促学,促使学生参加比赛,目标是国内外比赛获奖数量和质量上再上新台阶。联合企业协会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标准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深化教学改革,理实结合,产教服用一体化。

2.深化产教融合,努力把大朗毛织行业打造成为在全国有一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办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现代产业学院。

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培育产教融合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型行业,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帮助大朗毛织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建设1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与1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生产见习、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学徒制、订单班、研发产品等形式。产业学院可以作为大朗镇申报产教融合型毛织行业抓手,在各个新建项目中融入产教融合发展元素,助力大朗毛织产业发展,多措并举,努力打造成为在全国有一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

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改革,培育产教融合型毛织领军企业。遴选10-15家毛织行业领军企业入驻产业学院,通过开设企业工作室等方式,建设10-15间大师(真岗)工作室和1个省级产学研毛织产品研发中心,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使其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2-3家企业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并根据企业需要,助力其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提升大朗镇毛织整体设计水平,与江浙齐肩,在个别企业形成品牌效应打出品牌,冲出国内,赢得国际口碑。

3.做好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立足东莞退役军人,打造以服务退役军人为特色的培训新机构

吸纳适合的退役军人进入产业学院接受教育和培训,联合其他镇街,探索成立1个退役军人教育培训集团,为促进退役军人特别是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作出贡献。及早谋划,探索规划成为优秀培训评价组织,并开展相关工作。

(二)建设思路

1.坚持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坚持产业为要。依托优势学院专业,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突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3.坚持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4.坚持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双方或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探索“校企联合”“校园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

三、建设内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按照“五维策略”的建设思路,力求实现“四大目标”。学院实行毕业设计双选制,学生、老师互选。实践类课程主要由企业承担,共同实施“学校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公司实习”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质量监控,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双评价。

图为五维策略建设思路

建立科教、产教、创教“三融合“培养体系。”产业技术、科研成果和创新创业活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实施“2+0.5”的教学模式,产业实习半年,以职业资格证书、竞赛、论文等成果置换学分。


2.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禀赋特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打造高校产教融合的示范区,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创建“高校+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多主体协同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企合作新模式。理事会由学校副校长担任理事长,决策产业学院的人权、事权和财权。企业从纯用人单位变成协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

3.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依据专业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5.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6.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鼓励高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四、预期成果

1.产业学院各方面有序开展,对接大朗镇企业提供专业对口人才,提升大朗毛织行业的设计水平,领先国内其他区域。

2.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企业兼职比例超过在职教师、高职称技术人员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

3.出版新型活页教材、校企合作教材3部。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发成果发表论文不少于6篇。

4.教师教学参赛目标,教学能力大赛、思政比赛、课堂革命省赛一等奖1项。

5.课程标准在企业指导下实现全部教材标准化。

6.深化教学改革目标,探求新的教学方法、课件、理实一体、成果导向。

7.学生质量提升参加比赛目标,参加国内外比赛获奖至少10项、学生培育质量提升。

8.校企合作目标,开展1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开发企业产品不少于100件。

9.名师工作室顺利运作,申报省级大师工作室。

10、提升大朗镇毛织整体设计水平,与江苏浙江齐肩,在个别企业形成品牌效应打出品牌,冲出国内,赢得国际口碑。